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建設基地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以河海大學社會學學科為主,以河海大學管理學、法學及環境科學等學科為依托,與校外其他相關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研究,緻力于建設“環境—社會”跨學科的研究與交流平台。現任中心主任陳阿江教授,副主任由陳濤教授兼任。
河海大學是國内率先開展環境社會學研究的高校之一。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環境社會學的主要研究者開始對太湖流域的水污染問題進行研究,在學界産生了良好影響。2005年開始,我校的環境社會學研究走向制度化和體系化軌道,在環境社會學的學科體系與學術梯隊建設以及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河海大學是東亞環境社會學網的發起成員單位之一。2007年首屆中國環境社會學國際學術研讨會期間,中國人民大學、河海大學與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的專家學者發起成立了東亞環境社會學網。随後,東亞的環境社會學交流機制得以制度化,目前,已經成功召開了七屆東亞環境社會學國際學術研讨會。
河海大學是環境社會學學術共同體交流的重要推動者。作為中國社會學學術研讨會的永久發起單位,河海大學先後主辦了第二屆中國環境社會學學術研讨會、第四屆東亞環境社會學國際學術研讨會,并參與主辦了2011年中國社會學會年會“環境風險與社會轉型”論壇、首屆中國環境社會學國際學術研讨會、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和第七屆中國環境社會學學術研讨會等大型學術會議。
作為河海大學社會學學科的特色方向和優先研究領域,環境社會學在支撐社會學學科建設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2003年,我校獲得社會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我校獲得社會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社會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08年,社會學學科被評定為河海大學校級重點之重學科。2009年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我校社會學學科排名第10位。2012年,我校獲得社會學博士後流動站。2013年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我校社會學學科排名第11位。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我校社會學學科位列B檔,并列全國第14名。2018年,我校獲得社會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在社會學學科取得的這些驕人成績中,環境社會學始終是核心的支撐點。
為推動環境社會學研究以及社會學學科建設,河海大學在2010年8月批準成立了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2018年9月,經江蘇省教育廳批準,河海大學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被評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建設基地。
目前,中心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課題十多項,涉及水污染、面源污染、垃圾處理、氣候變化、低碳社會、海洋環境、核風險等多項主題。同時,中心為地方政府及水利部、農業部以及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法國開發署等國際機構在華的水土保持、污染治理、環境改善、生态修複、減碳節能、垃圾發電等項目提供社會學決策咨詢。
中心在團隊建設、科學研究、國際交流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水污染、垃圾處理、環境-健康、面源污染、氣候變化以及環境風險等領域開展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形成了一批開拓性的研究成果,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中心骨幹在《社會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内部文稿)》、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近20篇研究成果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全文轉載。中心出版“環境與社會”叢書,其中,《次生焦慮: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會解讀》獲得江蘇省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在學界産生了廣泛而良好的社會影響。
中心具有廣泛的國際合作平台,與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學術聯系和合作關系。